中国古代的防护装具 作者:杨力文 自从有了战争,作战的双方都力求有效地杀伤敌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在进攻性兵器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出另一类武器战具防护器具。 概论 这一类器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穿著在武士身上,或用来遮护驾车乘骑的盔铠甲胄、马甲;另一类是武士以手执握的盾,用来抵挡敌人所用的格斗兵器,特别是远射兵器,盾类中还有镶等。这两类防护装具有机的配合,构成了两条防线,以达到有效保护自己的目的。 防护装具的历史与进攻型兵器一样古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晚期,其发展与进攻型兵器并驾齐驱。以甲冑为例,在早期,进攻型兵器以石制、骨制的时期,甲冑以皮革、藤条制造;商周时期,进攻型兵器改用青铜制造,并出现了青铜盔冑,甲虽然仍用皮革,但遮护部位扩大了,选材也严格多了。当时除了犀甲、兕甲等单层甲外,还制造出用两层以上的皮缝合而成的「合甲」。到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应用于武器制造,在制造铁矛、铁戟、铁剑的同时,也开始制造铁甲片。唐代的甲已有十三种之多,质地有钢铁、皮革、木、纺织品。盾类到东汉时期,甚至出现了兼具防护和攻击两种功用的钩镶。 防护装具中的盾、镶多是与格斗兵器配合使用的。从战国出土的铜镜图案中,可见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挥剑斗豹的形象。东汉画像石中,可见武士一手执盾或镶,一手舞环首刀相斗的图形。在魏晋壁画中,常可见武士执戟,或执环首刀、盾的争战图。古典文献的记载中,也有防护装具与远射兵器、格斗兵器配合作战而取胜的实例。班固《汉书李广传附李陵传》说,武帝天汉二年(前九十九年),李陵在浚稽山,以五千士卒对匈奴三万人,结果以少胜多,杀敌数千人,靠的就是几个兵种协同配合作战。李陵在两山间,以大车列阵,前面的士卒手执长戟盾牌,后面埋伏弓弩手。匈奴兵马冲近,李陵先指挥执盾、戟的士卒与敌拚杀,继而弓弩手骤出,万弩齐发,匈奴兵猝不及防,败溃而去。汉军乘势追击,一举得胜。《宋书武帝纪》载武帝刘裕北伐时,于义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在黄河两岸用彭牌(盾)为掩护,以大弩破敌。一箭射出,毙敌三、四。 防护器具也随着战争形式和作战方法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战国以前,以车战为主,武士多站立在战车上作战,不需要剧烈活动,所以披挂的铠甲也比较笨重。如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有高直的甲领、长过肘弯的甲袖,以及宽肥的甲裙。到了汉代,骑兵成为作战的主力,铠甲的形制也渐趋轻小。唐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