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 来自:中国旅游报 张吉林 2005-12-02 11:44:05 --------------------------------------------------------------------------------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面临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大众旅游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促成需求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放宽;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供给体系不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需要在结构和总量方面做出调整。从供给体系来看,我国的经济体系已经跨入了小康阶段,从大的框架结构上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但是在产业结构体系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一些明显的短腿制约了经济总量的供给能力,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近两年旅游黄金周暴露出来的行路难、住宿难、游览难等问题,实际上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短缺所造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当然是要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第一项工作是解决困扰旅游业发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项工作是营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旅游客源的结构性分流。当前我国旅游的特点是热点太热,冷点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上。今后,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一、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 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 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 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被动适应性也同时塑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业就发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场需求对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作出了选择之后,中国旅游业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