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险体系改革思路及措施建议 社会保险体系包括五项内容 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在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顾。 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障措施。 住房公基金: 即缓解购买房屋的职工偿还贷款的压力有所减轻,提高职工的居住水平。 社会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保属于二次分配范畴,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从本源意义上讲,它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贫困群体能够维持社会基本生存的底线,使所有大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而现在反而变成一种特权,一种特殊的福利,一种单位变相的收入,加剧和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起到逆向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中国“社保体制”的独特性 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延续了原来的单位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真正的社会保障也开始出现。民营企业发展以后马上面临工伤和养老问题。工伤问题首当其冲,养老问题是国家要求企业要实施养老后,民营企业才缓慢推进。另外,城镇中搞个体经营的,自由就业的居民的养老问题是空白;城镇中单位体制外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原来也是空白,虽然国家最近也推进了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建设,但保障力度很有限。 在农村,原来除了少得可怜的救济和救助外,根本没有社会保障。现在农村有了新农合,农村新养老保障也在一些地方开始搞试点。新农合的覆盖面已经很广,达到90%以上,但保障水平很低,因此尽管现在农村有了新农合,但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社保“逆向”调节收入分配 这样沿袭和演化下来的社保体制大致可分为四块。农村一块,城镇分为三块:体制内是一块,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国企;体制外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以及股份公司等是一块;城镇居民是另一块。 即使在城镇内部,这三块的保障水平也不一样,最好的是体制内的。当然体制内保障水平也不一样,现在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的社保水平很高,还实行企业年金制,到老了职工可以拿年金;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属于原来的单位福利,但总体来讲,体制内的保障水平、质量、内容比其他两块好得多。 体制外企业的社会保障,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