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_第1页
1/6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_第2页
2/6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_第3页
3/6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精选 上篇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 1 ,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2 ,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第二章 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 3 ,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4 ,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第三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5 ,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 6 ,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7 ,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举荐。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8 ,宗主督护制:是指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