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 0 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 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我国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 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1 9 7 7 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的陶器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 千年,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 期的文化遗址。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 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 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 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 9 7 3 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 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 6 8 0 0 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和 距今 4 0 0 0 多年的龙山文化的黑陶与白陶。其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 1 0 0 0 度左右,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尤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 如纸” 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 0 .5 -1 毫米,再经打磨,烧成后漆黑光亮,有“蛋壳陶” 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 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 0 0 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 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