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问题对策[论文提要]“农家书屋”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之一,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长效发展入手,对苏北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对当前的农家书屋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探索思考“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之一,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进行过有关调查,相比从前苏北农村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苏北农村的文化生活仍然很贪乏、单调,文化消费偏低,文化品位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聚众喝酒甚至赌博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之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将图书等文化资源不断送到农村,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发展,从而使农民的文化需求从过去单纯的“求乐”,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富、求乐”,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一、整合资源,多渠道共建“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广大农民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建一个农家书屋需投入2万元,我们全县共有318个行政村,共需投入636万元,这项投入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苏北地区压力很大,仅靠省、市的扶持又显得捉襟见肘。在我县的农家书屋建设中,我们因地制宜,通过自有资源整合、鼓励社会各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捐助,采取上面赠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挂点单位投入一点,乡村弥补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我们第1页共3页还与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创建相结合,以文化科技户为依托,进行有效调配和完善,充分发挥了“农家书屋”的综合效应2007年我们灌云自建农家书屋12个,争取省市援建农家书屋10个,2008年上半年我们自建了农家书屋22个,为推动苏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加强指导,规范化管理“农家书屋”在扎实推进我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结合我县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我们在建设的策略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2007年,我们选择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一定硬件基础的10个行政村,以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依托村委会、文化科技中心户,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必要的投入,利用现有设施,普遍推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助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指导作用,建立“农家书屋”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规定各书屋做到“三有”,即:有人管事,明确专兼职的书屋管理员;有章可循,建立了《图书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并做到制度上墙;有据可查,完善了图书分类目录及财产登记、图书借阅登记、缺书登记等,根据“三有”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全程跟踪督查,如发现不到位之处,及时通知整改或撤换,确保书屋正常运行。三、创新思路,全方位打造“农家书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只具图书借还功能的“农家书屋”显然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和知识信息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有利于农家书屋发展的新路子。要着眼未来,充分运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共建“农家书屋”综合性功能,发挥“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信息中心的阵地作用,“一室多用”,使农民从中获得各方面的收益。1、紧扣农民需求,增设讲座功能。“农家书屋”在农村承担着文化交流、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农家书屋”可采用现场与视频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广大农民的各种需求,有选择性地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使广大农民能接受到高质量的知识第2页共3页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致富能力。2、围绕科技致富,加强教育培训。“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教育阵地,建立教育培训功能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