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开办有机产业发展经验交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当前“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强力支撑,是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经。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两个重大课题的今天,充分利用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围绕“发展生产力”的主题,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1999年,我们在本县乡建立了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示范园区,对发展有机农业进行了试点。试点的过程是一个坎坷不平的历程,广大群众经历了由抵制到理解再到支持的思想嬗变,乡村两级采取了一系列不得已的强制措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乡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最终实现了有机农业的普遍推行,2003年乡被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称号。在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我县审时度势,总结经验,及时作出了进一步扩大有机农业生产的战略决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有机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过去以花炮闻名的,如今以发展有机农业而出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原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等领导相继来到视察有机农业,安徽、重庆等省市党政代表团多次来参观,铜鼓、宜丰、、新余等相邻县市也纷纷组团来考察学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求是》杂志《红旗画刊》、香港《经济导报》等媒体杂志先后对我县有机农业作了专题报道。2007年11月17-21日,我县首次成功举办了“全国有机农业发展高层论坛暨技术研讨会”;2008年4月18-19日,我县又成功举办了“2008有机农业及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高级研讨班”。我县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一、推行六项措施,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发展有机农业初期,我县有机农业开发主要局限在乡,第1页共10页而且采取的是千家万户式的分散小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管理难控制,质量难保障;另一方面规模上不去,成不了气候,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情况,我县推行了六项措施:(一)宣传造势。有机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传统耕作思想的回归,但又不是传统农业,比传统农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发展初期,群众观念一时难以转变,有些人对发展有机农业不理解,不支持。特别是转换期内,由于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往往造成减产减收,群众抵触较为强烈。因此,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我们以提高认识为前提,做了许多促进干部群众转变思想的宣传引导工作。一是通过邀请专家与干部群众面对面答疑、专家讲座、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积极帮助干部群众提高对有机农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坚定他们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在国道、省道等重要地段树立大型有机农业宣传牌、在有机农业生产区设立有机农业宣传长廊、给农民送发展有机农业的公开信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发展有机农业的目的意义,让发展有机农业的理念扎根民心。三是在反复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有机农业乡镇依据村规民约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公约》,并在乡镇人代会上予以通过,政府与农户签订“有机农业发展协议”,充分尊重了民意。我县通过做大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工作,发展有机农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发展有机农业已逐渐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为规模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规划先行。为确保有机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我们采取了“科学规划、稳步发展”的方针。2003年,我们在对有机农业的产生背景、生产特点及发展意义、发展前景等作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安排”的原则,组织专家制定了《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7年)》,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从品种选择到区域布局、从进度安排到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的谋划。2006年,根据我县有机农业的发展进度,又适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为第2页共10页从2006年开始进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