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结合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国发1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政发[20XX]52号)精神,按照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和建设农业强市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主要任务,始终坚持把科技、教育摆在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科教结合的统筹力度,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面积推广各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进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使我市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四个襄阳”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二、工作原则(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立足产业发展抓科技创新,立足生产需要抓成果转化,立足现实要求抓科技队伍建设。(二)协同配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集全市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于一体,充分发挥各单位、多学科优势,集聚力量,研究各个产业重要环节的共性与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和集成配套,形成纵横结合、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农科教创新体系。(三)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为重点,突出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科技服务带动、科技能人带动和科技培训带动,通过科技项目的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目标任务到“十二五”末,打造一批农科教结合的工作载体,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开发和组装一批实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和新第1页共4页模式。着力建设5个农科教结合示XX县区、50个科技示范村;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万人次,重点培育4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积极抓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优先解决制约我市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每年筛选10项左右的主推技术,力争主推技术入户到田率达90%以上,到20XX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48%,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创新农科教结合新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强协同和协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加快农业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建设6个国家级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依托襄阳市农科院建设小麦、马铃薯、油菜、花生、芝麻等5个国家级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依托XX县区果品研究所建设1个国家梨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承担产业首席专家下达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任务;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服务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二)建设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襄阳市原种繁殖场构建1个700亩的市级现代农业综合展示中心;每个县(市)区建设l个1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展示园。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重点展示一批农业主导品种、农业主推技术和农业高效模式,努力普及实用技术,切实解决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无公害化、农业生产设施化和农业机械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示范体系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进不了园、入不了田,农民对许多新技术和新模式听不懂、想不通、学不会的被动局面。(三)建设10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农业高端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农民企业家;依托全第2页共4页市9个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成农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村服务人员。强化农村人才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素质。(四)建设100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依托各县(市)区的乡镇农技中心,配备办公室、实验室、培训教室、试验示范田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