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科技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构建1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统计的现状及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而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由于缺乏主体地位,其应有的作用提升缓慢,使得其对科技投入和产出不能提出明晰的统计指标,导致科技支撑容易丧失准确方向和适宜力度,严重影响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科技统计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不象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工作具备产出性,因而极易被忽视。目前90%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没有专职的科研统计人员,均以其他管理人员兼职,科技统计力量极为薄弱。同时,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统计活动多是由兼职统计人员单独完成,科技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容易造成指标间的概念混淆。科研统计主要是为制定规划和政策,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没有规范、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就不可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但科技统计工作涉及面广,耗时长,尤其是规模较大、成果较多的农业科研院所,每年的统计报表工作量大,表间关系及其复杂,只要统计指标稍微变化,就会影响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的分配和合理利用。统计指标内容繁多,指标的连续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中国在对科技活动、特别是ramp;d(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定义方面,存在地区之间统计对象主体差异较大、与国际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现象[3]。每一农业科研院所每年均需针对不同的上级部门报送相似又不同的科技统计,更换表头、形式或改换一两个指标的统计报表在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统计工作中尤为常见。此外,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统计管理普遍信息化程度低,各项科技统计调查之间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和工作关系协调,难以实现信息综合利用和信息共享。2科技统计的设计原则oecd是最早开始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笔者结合目前科技管理创新需要,在遵从以下指标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统计指标进行调整和改进。2.1科学性第1页共4页所设计的统计指标应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科技活动,从而为当地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导向性信息服务。2.2全面性统计指标应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农业科技发展条件,科技活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揭示农业科技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科技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2.3可比性科技统计指标中各指标的设置和含义应一致,以便科技活动统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在指标设计时应借鉴国内外同行通行的标准和规范,这不但能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也方便统计结果在同行之间进行分析比较。2.4可行性主要指所设计的指标在全面反映科技活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数据观察统计,同时指标简单、明了,不会引起统计人员理解歧义和偏差。同时,指标间不存在信息重叠,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统计指标的构建本文所构建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反映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过程,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以及科技产出3个一级指标,并在3个阶段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二级和三级统计指标(见表1),从而构建适合农业体系科研活动客观实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在二级和三级指标方面,主要是根据农业科技过程中的主要涵盖范围及服务主体进行设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科技统计指标,本文在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中加入了技术获取投入和服务三农的科技成果,使农业科研活动得到更好的诠释。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科技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共享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表1的科研投入性指标中,特别强调了信息化投入情况。实现科技统计信息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了科技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根据内部结构特征对所有指标进行分组,但随着农业科技活第2页共4页动集约化程度以及科技知识的综合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各科技统计指标日趋复杂化,统计指标之间没有明确可分的界限,即使是一些科技统计比较先进的国家,也不能够解决科技统计的隐匿性所产生的问题。4科技统计的采集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