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_第1页
1/8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_第2页
2/8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_第3页
3/8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胃阴不足中医治疗特效方益胃汤加减 1 病因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2 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3 治则养阴清热,益胃生津。4 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 20 克,麦冬 20 克,生地黄克,玉竹 12克,地骨皮 12 克,石斛?30 克,白芍?12 克,当归 12 克,川楝子12 克,延胡索 12 克。[1]顾炳歧主任 60 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40 余年,精通中医经典,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曾任上海市心血管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西医协会会长。笔者有幸跟从学习,受益良多。现将老师临床应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1 方证理论源流益胃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 12 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此方证也见于下焦篇第 35 条:“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益胃汤是吴瑭根据叶氏(叶天士)甘寒益胃的经验制定的,有关叶案如下:倪,三一,阳明脉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呛,是纳食虽强,未得水谷精华之游溢,当益胃阴。北沙参、生扁豆、麦冬、杏仁、生甘草。糯米汤煎。(《临证指南医案》)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咳,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厚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此甘缓益胃阴主治。麦冬、鸡子黄、生扁豆、北沙参、地骨皮、生甘草。(《临证指南医案》)以上医案分别用了“益胃阴”一词,这是吴瑭将该方命名为“益胃汤”的根据。《温病条辨》自注云:“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阴之意也。”其方组成为: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炒香)一钱半。水 5 杯,煮取 2杯,分 2 次服,渣再煮 1 杯服。益胃汤以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甘凉滋胃阴,另用生地甘苦寒,养胃阴、生津液,并入血分凉血清热、润燥滋阴。此方以纯滋胃阴,润燥养阴,凉血滋血分之燥为特点。2 病例举隅顾炳歧主任在临床上常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不论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