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影响因素研究》实验方案前进小学李迪迪一、问题的提出2002 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但现状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去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Csik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 2000 年 1 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 55 卷第 1 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