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初中语文 篇一:《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篇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才能目的:详细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说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的: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让学生切身感遭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关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提征询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制造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为难地面对如此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制造中没有一项为哪一项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中国学生 “高分低能”,制造和实践才能缺乏的征询题仍特别突出,那么出现这些征询题的缘故终究是什么呢?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由学生沟通搜集到的作者材料) 老师补充: (ppt.1)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讨论。1974年领导的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觉察新粒子(J/ψ 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觉察,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觉察阶段。因而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答词时,丁肇中教授不顾美国官员的劝阻,选用中文来演讲,在当时引起轰动。这也成为迄今为止诺贝尔颁奖式上唯一的中文演讲辞。在演讲中丁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可以唤起开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从而留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期望至深,令人感动。 2、重点词语(ppt.2)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确实是使心中已经明白之“理”,推开辟展,使认识到达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本人的品德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