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这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部分,我们主要参观学习的是三层的史前生物厅。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让我对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地球约形成于距今 46 亿年,从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 35 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表明,生命的起源亦即化学演化过程,应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约 11 亿年。生命的产生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最大的飞跃,使得地球历史从化学演化阶段推向生物演化阶段。 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之后出现了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功能单元和生殖单元,细胞的产生是生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经过不断地分化和发展,终于又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的自养型原核生物蓝藻。从异养到自养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飞跃。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最早具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化,增强了变异性,使得真核生物能够向高级体制发展。现发现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随着真核生物的出现,动、植物开始分化和发展。地史上最早的动物化石是距今 6~7 亿年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早古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起始于距今 6 亿年,延续了约 1.7 亿年。 寒武纪早期,出现了地史上最早具钙质硬壳的小壳动物群,这一时期称为“非三叶虫时代”。进入三叶虫时代后,在中国云南发现了距今 5.7 亿年的澄江动物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软体的多门类动物群。随后,三叶虫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分布遍及全球整个海域,在动物界中占绝对优势,因而称寒武纪为“三叶虫时代”。 奥陶纪是自然环境有利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继续发展的时代,层孔虫、苔藓虫等先后出现,笔石、腕足类、鹦鹉螺等显著分异。到早奥陶世中期,正笔石类兴起、演化迅速,是奥陶纪的重要分带化石。之后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类群的出现和多样化,加剧了浅海陆棚区的生存竞争。 志留纪延续时间较短,生物界来源于奥陶纪,但有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叶虫显著衰退,笔石向简化方向演变,单笔石兴起并大量发展。志留纪末,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