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用于作战研究的体系(系统)方法就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军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被作为主导思想学派而突显出来。 典型的例子就是,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其它军队里,广泛并且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批判就接受了众多支持者所主张的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以及最新的体系作战设计。然而几乎没有对用于作战的各种体系方法的理论基础中非常严重的缺点给予任何一点关注。经典的军事思想是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这种新环境形成于冷战和先进信息技术以及不断提高的致命和精确远程武器所产生的后果之中。 卡尔 沃恩 克劳塞维茨(1 7 8 0 - 1 8 3 1 )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被忽略了。然而,美国和北约近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几次冲突,以及以色列在2 0 0 6 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的经验不仅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而且暴露了战争的体系观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缺点。这些冲突已经显示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的无限价值。未来可能会充分地显示出,花费在采纳战争的体系关系上的大部分工作和资源实质上是一种浪费。 根源 体系方法用于计划的这种军事应用能追溯到2 0 世纪3 0 年代,那个时候美国陆军航空兵计划人员在位于维吉尼亚兰利的航空兵战术学校,发展了战略轰炸理论。美国研究空中力量的理论家相信敌人经济的主要威胁能被找出来,并且能够在敌对行动爆发之前评估出来。这所谓的工业网理论聚焦于那些敌人关键的战争经济依赖的那部分重要的工业上。目的是用一种体系方法来产生一连串的效果,这些效果能够导致敌人经济崩溃。最终的目标是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并迫使它停止战斗。从这个角度看,工业网理论的正确运用将确保快速而决定的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网理论被大规模应用于对德国、欧洲的德国占领区以及日本的战略轰炸。然而,就物资和时间消耗而言,实际效果远未达到所预期的那样。德国的工业设施被证明是有恢复能力的并且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平民的士气并没有像空中力量倡导者所预想的那样被广泛瓦解。差不多5 年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全部城市,杀死了成百上千的平民,减少了工业产量,破坏了交通枢纽。然而,尽管有巨大的战果,但是像那样基于效果的作战还是没能达到战略企图。 采用基于效果方法的推动力是越南战争的结果。那时候,以逻辑和因果链,美国军队强调连接战争所有层面上的目标需求——从国家的政治层面到战术层面。以他们的解释,这种基于效果或战略到任务的方法成为联合计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