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 11 月 15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的 4 月 23 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bookandCopyrightDay)也称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月 23 日也是英国着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 3 位着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二、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在于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三、读书的重要性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中华儿女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几千年来书与无数的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我们作为未来的主人翁,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四、名人读书的故事1、匡衡,西汉着名经学大师。他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读书。匡衡邻居家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他想到邻居家读书,却遭到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对着光,读了起来。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有一天,他发现一个才主家,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才主家干活,不要钱,才主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才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匡衡成了一个有学的人。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