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性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标准冷水性鱼类封闭循环式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中的养殖管理主要包括养殖水源、规格品种的选择、养殖密度、饲料、投喂的定量方法、水质管理和鱼病预防等,和其它形式模式的养殖技术所包括的内容大概相同,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封闭循环式养殖管理技术的有关资料,结合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针对冷水性鱼类循环式养殖的特殊技术要求,制订了养殖过程管理技术规范。1 养殖水源养殖水源要符合除淡水渔业水质国家标准外,应该考虑下述几个方面:(1) 尽量使补充水源温度低于 209,以减少养殖过程温度控制的成本。(2) 一些鲑鳟鱼类可以使用盐碱水作为养殖水源,但是,水源盐度应该小于25%。。(3)由于冷水性鲑鳟鱼类对氯敏感,应尽量避免使用含氯水源,包括自来水厂处理过的水源。(4)水源应该是含氮、磷等营养物少。由于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营养主要通过饲料补充,其代谢物质要在循环过程中处理,营养物的积累给水体的处理增加了负荷。(5) 水源补充渠道畅通,补充过程中不应该有任何污染。(6)养殖水体循环次数合理,对于高耗氧的鲑鳟鱼类和鲟鱼类一般不低于 0。5-1 次/小时。2 养殖品种和规格封闭循环式水产养殖是一种高投入的养殖模式,投资风险较大。在选择养殖品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考虑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1)养殖生产的高效益。要选择名贵、市场价格高的品种,使养殖高成本得到高的效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2)养殖名贵鱼类中技术要求较高、一般条件不能养殖的品种,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3)利用水质可控的条件,养殖名贵品种的亲鱼,调整繁殖季节,进行空挡季节的苗种生产。(4)进行苗种阶段养殖,培育市场需要的名贵品种的苗种规格,缩短苗种培育周期。(5)利用其它养殖方式产出的淡季,进行名贵商品鱼的反季节养殖。3、养殖密度先进的养殖系统,应该根据所设计各个部分的设备和设施进行配套调整,要使养殖密度达到其最大的生产能力,以充分利用设施和设备。养殖密度和生产规模是最主要的设计参数,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调研,查阅同类养殖品种的资料,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的调整和系统的水体循环量、增氧效率、饲料种类、投饵量、悬浮物处理能力、氨氮处理效率、养殖鱼类的种类等因素相关。要全面考虑,精心设计,达到养殖密度大、鱼类生长快、设备利用率高的设计要求。(1)根据确定的养殖品种和生长最佳的条件,确定养殖的最大密度。(2)根据饵料系数、投饵量和代谢排泄量,计算养殖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