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狠抓审批、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强化大要案查处,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二)工作目标通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农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以打击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为重点,以市场整顿、质量抽检和案件查处为基本手段,深入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狠抓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整顿。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与工商等有关部门一起,加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清理整顿。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档案,明确监管责任人,加强对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和经营门店的日常监管,春夏播、秋播等重点季节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无证经营、借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和不具备资格条件而经营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企业,依法清理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对群众反应强烈、制假售假多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要重点清理整顿。(二)狠抓违禁农业投入品监管。以排查禁用农药、兽药、第1页共4页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重点,依法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假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杜绝违法生产销售各种禁用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在产品中擅自添加禁限用药物成分的违法行为。加强农资使用环节监管,防止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三)狠抓农资质量抽检。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根据农资市场特点,突出重点来源和重点产品,根据省、市农资产品抽检计划,制定针对性强的农资抽检实施方案,提高抽检密度,扩大抽检覆盖面,实行抽检信息共享。要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发布消费警示,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和违规企业;对已流入市场的,要查清销售渠道和销售去向并予以召回,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严防假劣农资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四)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要认真总结推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等有效模式,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不断提高放心农资产品的覆盖面和占有率,推进放心优质农资进村入户,解决好农民群众“哪里买、买什么、如何用”的问题,建立起“畅通、安全、放心”的农资产品流通渠道。继续完善乡镇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员制度,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和考核,拓宽制假售假信息收集渠道,延伸市场监管触角。三、着力治本,积极推进农资打假长效机制各县(市、区)要按照“监管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要求,坚持创新方法,标本兼治,整体推进农资监管综合治理。(一)强化生产源头监管。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审批管理职责,严把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关口。严格执行农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的有关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和越权审批。依法加强事后管理,全面组织专项检查,对许可进行清理、核查。强化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告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增强工作透明度,维护公众知情权。第2页共4页(二)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资行业协会或自律性组织,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提倡和引导在行业内部推行守法经营或质量公开承诺制,树立诚信经营意识,督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经销台账,实现可追溯管理。积极探索农资企业信用评价。根据农资市场主体资质、守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