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制作基层需要和喜欢的党员教育电视片一、顺应形势发展,找准农村工作新的需求点我市开展党员电化教育以来,电教处的同志不辞辛苦拍摄了很多党员教育电视片,但有些花了很大气力拍摄出来的片子,基层同志兴趣不大,组织收看以后效果也不好,事倍功半。主要原因就是制作的片子缺乏针对性,与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够合拍。党员电化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只有对症下药,才会产生好效果。要为基层服务,就要贴近基层,知道基层在想什么,盼什么,做什么,要什么。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农村干部党员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土地承包给个人了,企业转制了,村级集体经济还要不要发展。又如,过去农村有劳动力优势,有土地资源优势,现在村村都在谋求发展,这种村村都有的优势也就不能成为优势了,新的优势又在哪里。再如,一些村虽一度富了,但昙花一现,又变穷了,为什么。还有,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快,可是一些农民群众没有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经常出现“生产过剩”现象,大批蔬菜烂在地里,大批牛蛙放生到野外,大批桔子挂在树上没有人要,让人触目惊心,让农民群众伤心落泪,这又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农村干部,影响着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在平常工作接触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干部内心有着强烈的富村愿望,晚上睡不好觉想的也是如何让村里富起来这件事情。翻阅农村党支部的播放收看登记本,平时他们最爱看,看得最多的是怎样致富的片子,可是这样的片子太少,有的七八年前制作的片子还在反复看。农村干部党员非常渴望上级通过党员教育电视片提供一些新的实用的致富“金钥匙”,更新他们的观念,引发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学会预测市场、把握市场、顺应市场的本事。基层盼的,就是我们该做的。农村干部党员的需求点,就是我们制作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出发点。《富村三十六计》就是从广大农村干部党员的迫切需求出发策划和制作的,它直击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主题,从一第1页共6页个全新的角度,对富民强村的经验作了一次更高层次的总结和提炼,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二、切合基层需求,确定片子的坐标点党员教育电视片要切合基层需求,就要为片子定一个准确的坐标点。使片子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结构安排符合农村干部党员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方便基层看,方便基层学,方便基层接受,为农村干部党员所喜闻乐见。一是片子类型的定位上,明确这是一部思路教育片,注重拓宽农村干部党员的眼界,帮助他们学会普遍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农村富民强村的实践来看,一些村子致富的根本原因,在于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新,头脑灵活,思路敏捷,知识面广,善于把握机遇。他们往往凭一个好点子、好诀窍就打开了成功之门。《富村三十六计》不传授具体的操作技术和程序,只揭示其中的观念、思路、智慧、眼光,这样,就抓住了富民强村的根本因素。具体技术的传授和应用,容易受地域的限制,淮南为桔,淮北为枳,而观念、思路、计谋却能突破地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所以,《富村三十六计》这部片子制成以后,有新疆维吾尔语和蒙古语版本,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用。片子中的某个村子,某个产品只是承载某种思想的一种外在载体,着重介绍的是计谋中所蕴含的具有幅射作用的内核。把内核说清说透,说到位,进行深度开发,让它散发开来,启迪人的心智,让人产生联想,引发出新的思路。授人以“鱼”,更授予人以“渔”,像《庖丁解牛》文章一样,读了后不一定学会如何杀牛,而是懂得了做事情要了解内在关系,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教给农民新的思维方式比教给他们一项具体技术更重要更有用。这种教育会让他们领悟到,只要把自己的观念变一变,思路换一换,方法改一改,就会发现一片全新的天地。从组织部门的职能来讲,提高农村干部党员的整体素质,更新他们的观念,开阔他们视野,增加他们的才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这部片子定位为思路教育片,也使组织部和农业科技等部门在为“三农”服务时避免了职能的“胶着”,找准了自己的位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二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