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感染原因分析 医源性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工作人员及陪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源性感染在各级医疗机构均有发生,同时也是医务人员难以预防和攻克的难题。我门诊部是一所集医疗保健及预防于一身的综合性门诊部,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体会到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同时我们也探索出预防医源性感染可采取的几点措施。 感染因素,门诊部布局不合理,无菌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界限不清,甚至没有划分。如配药室、注射室、换药室混在一起易造成交叉感染。(2)分诊不严,造成传染病人与非传染病人同在一处候诊,在同一诊室就诊治疗,产生交叉感染。(3)护理治疗过程中物品消毒不严,造成交叉感染。如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被服等消毒不严、更换不及时等。(4)隔离、防护措施不当,尤其是工作人员自身隔离、防护措施不当。如洗手、工作服的洗涤,消毒不严格成为病源体的携带者、传播者。(5)治疗室通风不够、空气杀菌、终末消毒不严格造成空气及器械污染,发生交叉感染。(6)蚊虫消杀不尽,成为传播媒体造成感染。(7)抗生素使用不当,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差,造成效果较差,菌群失调时有发生。 防范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以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使用)进行效果评价为主的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关键措施,以上各方面均涉及护理人员。因此,我们采取以下对策,预防医源性感染。 做分诊、分治工作 (1)对各种疾病分类治疗护理,将传染的与不传染的,感染与不感染的,发热与不发热的病种分类治疗护理,以防交叉感染。(2)建立、划分明确的无菌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抗生素的有效性和避免菌群失调。(4)做好物品消毒灭菌,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①护理治疗中,坚持“一人一针”及“一人一用一消毒”制度。对传染病人用过的检查及治疗器械,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工作。②听诊器、血压计、各种化验报告单用福尔马林液熏蒸消毒,电话、水笼头、笔、体温计可用 0.5%84消毒液擦拭表面。③止血带一般采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