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思 1[大全 5 篇] 对人民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思考 刘康林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是做好政协工作,提高政协工作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关键。我想将对这个课题的思考提出个人的浅显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不论在各级的红头文件上、各种理论文章里,还是在领导的报告中,都可读到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等词汇,就市级以上政协来说,这是名符其实的,发挥委员的作用当然没有问题。但从县级政协组织来看,这个优势并不存在,在具体工作中,全体委员的作用并非发挥得很好,或者说发挥得不够充分。 从我县的情况看,六届委员有 131 名,提案最多年 118 件,最少年 85 件,四年共提出提案 413 件,每个委员平均 2.01 件,与上一届同期相比,总数增加了 125 件,委员人均提案数提高0.6 件。提案的质量也一年比一年高,除了反映灯不明、路不平等具体问题外,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关于加强凤凰古镇保护与开发力度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大我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等一批立意高、看得准、建议好、有份量的提案,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进入了决策程序。但仍然有近八分之一的委员从未提过提案,平 1 时也没有多少具体建议意见,真知灼见更少。“一年参加一次会,听听报告拍拍手,参政议政缺真情,发挥作用无门路”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实践中,如何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对策初探 影响和制约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由于委员的协商产生受名额、界别、地域、党内外比例等诸多因素的局限,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中挑好”的现象,部份委员的基本素质不高;由于文化知识、工作阅历、生活环境的差异,隔行如隔山,部分委员对外界事物知之不多,又缺乏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条件,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问题就没有发言权,大事说不好,小事不想说,只有保持沉默。从主观上看,缺乏强有力的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单位和部门对委员的提案、建议意见不够重视,一纸空文,一复了之,落实不力,说了也白说;部份委员对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认识模糊,对参加政协满不在乎,缺乏光荣感和责任感,履职激情不高。针对上述种种情况,我认为,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应着力抓好四件事。 (一)加强培训,提升履职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