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为我们现代人所用。 所谓千里马,顾名思义,即拥有特殊才能的人。而伯乐,就是能够驾驭千里马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音”。 纵览古今,有多少匹“千里马”与“伯乐”失之交臂,又有多少匹“千里马”与其伯乐有幸相遇相知相惜。远一点的,像那刘备三顾茅庐,屈尊降贵,只为博得诸葛亮这一稀世之才;武则天未做皇帝之前,曾乔装改扮,巧言令色,用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顽固不化的神探狄仁杰;唐太宗李世民不因魏征是前太子幕僚而杀害与他,反而秉着惜才的态度委以重用;近一点的,乾隆帝不因纪昀是一介布衣而看不起他,同样唯才是用,委以《四库全书》总攥官的重任,命其编修此书。。。 古往今来,君王懂得惜才的例子真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不正是千里马与伯乐相辅相成,相知相惜的最好体现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确,这个社会,人才济济,所谓人才,比比皆是。但是,往往能够真正穿破重重阻碍,懂得运用智慧的双眼发现这些“千里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曾与千千万万匹“千里马”擦肩而过,但是,不懂珍惜如我们,只能遗憾地与其错过,剩下的,只是回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犹豫呢?,让我们的双眼更明亮些,去寻找属于我们的千里马吧!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反映的是制度短缺 企业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就好比千里马,问题是如何培育、发现、使用千里马。我们一方面抱怨千里马不常有,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千里马被当成拉磨的驴在使用。看来,千里马不常有的根源还是出在伯乐身上。这就应验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老话。为什么扮演伯乐的政府部门不识千里马呢?这需要从制度上寻找原因。 原因之一:伯乐戴着有色眼镜挑选千里马。评判千里马的标准应是客观的,那就是在相同条件下看哪匹马跑得更快、更远。同样,衡量一个经营者能力大小的标准也应是客观的,那就是看他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和长期发展。但我们的一些伯乐在选择千里马时,往往夹带着浓重的个人主观色彩或其他标准。例如,宁要听话温顺的马,也不要跑得快的马,甚至用选拔行政官员的标准来选择经理人员。其结果不仅不能给每匹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而且很可能把日行千里但有棱有角的良马淘汰出局。 原因之二:伯乐缺乏挑选千里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