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括号里的为另一种答案 忠恕:①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伦理学说的重要思想。② “忠”要求积极为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其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行忠恕之道就是爱人,就是以“仁”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提出的实行仁的途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儒家仁学的重要内容。)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孟子提出的观点,即通过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并用理性把握道与义从而达到的理想的精神状态,即理性道德的高度自觉与意志的坚定作用。) 良知:明王守仁提出,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孟子的良知指先天的道德观念,王阳明的"良知"则上升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本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a.道德意识的主体,b.对天理得的觉察与意识,c.与物相对的精神本体。)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无非是自然法则。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精神。(老子的观点,指万事万物都受着其自身的规律支配,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天然,没有人为的成分。这体现了无为的观念。同时这种尊重自然法则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的精神。) 心斋: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 供斋、节食斋、心斋 )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心斋对后来的禅宗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