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卫星通信第2章卫星轨道、星座和系统概念

卫星通信第2章卫星轨道、星座和系统概念_第1页
1/15
卫星通信第2章卫星轨道、星座和系统概念_第2页
2/15
卫星通信第2章卫星轨道、星座和系统概念_第3页
3/15
1 第二章 卫星轨道、星座和系统概念 本书的这一部分讲述卫星轨道机制这一主题,讨论卫星与地面终端之间的一些几何关系。同时介绍几种用于建立起区域或全球卫星系统的不同卫星星座。 §2.1卫星轨道 在 17 世纪早期,Johannes Kepler 发现一些重要的行星运动特性,这些特性被总称为Kepler 定律。 —第一定律(1602):行星在一个平面内运动;轨道为环绕太阳的椭圆,且太阳在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1605):太阳与行星之间的线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扫出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1618):轨道周期 T 的平方和轨道椭圆主半轴 a 的立方之比值,对所有行星而言,是相等的。 这些定律适应于受引力作用的任意二体系统,因此也能够用来描述卫星环绕地球的运行。轨道力学机制的广泛处理详见教材书[BMW71,MB93,Dav85]。 2.1.1 椭圆和圆周轨道 图2.1表示了遵循Kepler 第一定律的椭圆卫星轨道的几何体制。卫星轨道呈椭圆形,其中地球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这个椭圆由两个参数确定:长半轴a 和短半轴b 。椭圆的形状也可以由数字离心率来描述 221bea 其中 01e (2.1) apogee——远地点 perigee——近地点 由这一参数: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可以被表示为 e·a。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定义为半径 r。轨道的半径最小点定义为近地点prr。轨道的半径最大点定义为远地点arr。 由Kepler 第二定律可以推理出卫星在近地点附近运行快,在远地点附近运行慢。由图2.1 以及公式(2.1)我们可以建立起下面的关系式: 2 2aprra apaprrerr (1)arae (1)prae (2.2 ) 卫星与地球中心和近地点的连线所成夹角 通常被称为“真近点角”。这一夹角能够被用来确定卫星沿椭圆轨道的半径r : 2(1)1cosaere  (2.3) 卫星与椭圆中心和近地点的连线所成夹角E 定义为“偏近点角”,其与 的关系式可以如下表示: coscos(cos)1cosaEeEereE  (2.4) 时刻t与过近地点的时刻pt 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偏近点角E 的关系式可以如下表示: 2()sinpttEeET (2.5) 其中T 是卫星的轨道周期,2 ()/pt tT称为平近点角。用公式(2.4)和(2.5)时间可以导出为角度 的函数 ( )t  。但是,由于公式(2.5)的反函数不能够解出, ( )t随时间的变换必须由数字确定。 卫星距地球表面的高度h 如下式所示 ehrR (2.6) 其中eR 为地球的半径。因此,...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卫星通信第2章卫星轨道、星座和系统概念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