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博帕尔农药厂 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故分析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4 年 12 月 4 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Bhopal,Indian)的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CH3NCO,,简称 MIC)毒气泄漏事故,造成 12.5 万人中毒,6495 人死亡、20 万人受伤,5 万多人终身受害的让世界震惊的重大事故。 MIC 是生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中间体。甲氨基甲酸萘酯是一种杀虫剂。MIC 极不稳定,需要在低温下贮存。博帕尔的 MIC 贮存在两个地下冷冻贮槽中,第三个贮槽贮存不合格的 MIC。博帕尔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建设过程正处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80 年代因为对杀虫剂的需求减少,UCIL 装置关闭。 三个 MIC 贮槽的进料是用带氮气夹套的不锈钢管从精制塔送来,并用普通管道将其送到甲氨基甲酸萘酯反应器,在反应器上装有安全阀。不合格的 MIC 循环至贮槽,含MIC 的废 物送至放 空 气体洗 涤 器(VGS)被 中和 。每 个 MIC 贮槽都 有温度和 压 力 显 示 仪 表 ,以 及液 位 指 示 和 报 警 ,如 图 7-1。MIC贮槽上装有固 定的水 监 视 器和 致 冷单 元 。当 VGS 中有大量 释放 时可 使 用燃 烧 系 统 ,VGS 和 燃 烧 系 统 的排 放 高 度为 15~20m。1984 年6 月不再使用贮槽的致冷系统,而且把致冷剂放出。1984 年12 月停止生产MIC,而且裁员50 9/5。 1984 年12 月2 日,第二班负责人命令MIC 装置的操作工用水清洗管道。在操作前应该进行隔离,但被忽略了;而且几天前刚进行了检修,加上其他可能性,冲洗水进入了其中一个贮槽。 23 时贮槽的压力在正常范围,23 时30 分操作工发现MIc和污水从MIc 贮槽的下游管道流出,O 时15 分贮槽的压力升至206.84kP 孙(30 psi),几分钟后达到379·21kPa(55 psi),即最高极限;当操作工走近贮槽时,他听到了隆隆声并且感受到贮槽的热辐射;在控制室操作工试图启动 vGS 系统,并通知总指挥;当总指挥到来时命令将装置关闭;水喷淋系统已打开但只能达到15m 的高度,MIC 的排放高度为 33m。他们还试图启动致冷系统,但是因为没有致冷剂而告失败。至此,开始向社区发出了毒气报警,但几分钟后报警声停止,只能用汽笛向UCIL 的工人发出警报。据称开始时汽笛引起误会,人们以为是装置发生了火灾而且准备参加灭火;而UCIL 的工人则错误地顺着毒气云的方向逃生。 安全阀一直开了两个小时,气、液、固三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