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地质 印度尼西亚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地质情况复杂。其邻接构造活跃地区,特点是由于俯冲作用造成的地震和火山作用频繁。西印尼主要是由大陆地壳支撑,而在东印尼地区,更多的是弧形地壳和蛇绿岩层,和一些年轻海洋盆地。3 亿年前,冈瓦纳大陆超大陆块与欧亚俯冲边缘相撞,裂开的地层片段重组形成了印尼群岛。现代印尼地质明显是新生代时在此边缘俯冲与碰撞的结果。 现代地质构造背景 印尼是由超过 18000 个岛屿组成的巨大群岛,从北纬 6 度到南纬 11 度穿过赤道,从东经 95 度到 141 度,延伸超过 5000 公里(图 1 和 2)。其位于三大主要板块的交界处:欧亚大陆,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图 1)。在印尼西部,位于欧亚和印度板块边界上的是巽他海沟(Sunda Trench)。位于苏门答腊岛与此海沟平行的是右行走滑的苏门答腊断层,在海沟和与海沟平行处的进一步向北运动,将斜板收敛分割成普通收敛,形成了此断层。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主动变形位于巽他海沟和苏门答腊断层之间。与此相反,爪哇岛东部,主动变形发生于宽可达2000 公里的一复杂缝合带中,包括一些小版块和多重俯冲地带;板块边界(图 1)为一些海沟和另一个主要走滑带,左行索龙(Sorong)断层,从新几内亚延伸到苏拉威西岛。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显示印尼板块间有很高的相对移动速度,一般超过了每年几厘米。 火山和地震活动 通过地震带和火山带(图 1)大体上可很好地界定俯冲地带,地震带深可达600km(图3)。自从公元1500 年,印尼至少有95 座火山爆发过,大部分位于下降的岩石圈板块之上100 公里到 120 公里之间。火山爆发指数(VEI)超过 4 的巨大爆发次数记录有32 次;其中19 次是过去200年间爆发的,包括1815年的Tambora火山爆发(VEI=7)和1883 年的 Krakatau火山爆发(VEI=6)。位于松巴哇岛(Sumbaw a)的 Tambora 火山,因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广为人知,其 1815 年的爆发造成了北半球的“无夏之年”,致使庄家歉收,导致饥荒和人口流动。74000 年前苏门答腊岛的 Toba 火山爆发甚至更大(估计 VEI 为8),是地球过去2 百万年内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图1 印度尼西亚地理和周围地带,显示现代构造边界和火山活动。印尼以绿色标出,临近国家为灰白色。等水深线为 2 0 0 米,1 0 0 0 米,3000 米,5 0 0 0 米和6000 米。印尼三大著名火山爆发地点以红字标出。红色箭头指的是板块会聚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