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油画是最早产生于西方的架上绘画。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一些美术院校传播。油画对于中国来说 是舶来品,一开始不可避免地带有学习、摹仿的痕迹,尤其是解放以后,全盘地吸收前苏联的油画经验,直至改革开放国门大开,欧洲文艺复兴以后, 油画的各种流派、思潮涌入画家的视野,人们为之兴奋,为之鼓舞 ,油画创作又一次地在中国各艺术院校、美术群体中蓬勃地开展起来。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近些年,随着中国油画创作的不断深入,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所谓“ 民族化” 就是艺术作品要有本民族的特色,要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要有独创性。在各种比赛与展览中,我们发现一些画家是在学习、借鉴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水墨精神来进行油画的创新。 所创作的作品既有中国水墨的神韵,又不失油画色彩与厚重,又与西方意义的抽象表现绘画不同。 一 关于油画“ 民族化”的争议 一种艺术语言体系的形成总是倚靠着一道深厚的人文背景,当用油画这种作为异域文化的语言体系来表现 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思想内容、风土民俗和人物形象时, 无疑要经过另一种文化审美的整合。当中国第一代画家出洋留学时,他们捧着一颗赤诚圣洁之心与欧洲绘画大师对话,其作品的造型和色彩洋味十足;但当他们回国后,受地域习俗文化传统的影响,其笔下的色彩和造型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油画从诞生时就具有很强的本土意识。 事实上,正是游移、往复、曲折 、兼容 和互换的文化心理才使文化冲突走向文化整合,从而使中国油画具有本土意识。从第一代油画家的艺术历程来看,他们的油画具有移植的意义。 他们在油画语言技术、 技巧层面所达到的高度显然和欧洲纯正的油画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他们的实践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究的命题,那就是在中国油画的移植阶段,油画能否透现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审 美心理;或者说,油画本土意识是否要在油画语言成熟之后才能确立?第一代油画家特别是颜文梁提供的案例表明:中国油画并不因语言的稚拙而难以承载本土意识。当然我们期冀 的油画语言所浓缩的民族审美心理是丰富、深刻并富有文化个性的。因此,当异域文化的油画转化为中国油画时,它在技巧层面的移植与发展 必然是和民族文化与审美心理的投射,渗入同步趋进的 。中国油画的本土意识即中国油画语言的文化含量和民族审美心理,会随着中国油画不同的语言个性的形成而不断积淀和凸现。 因此,要想探讨油画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