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战国争雄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和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个器物是战国时期的铜壶,它价值非常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壶身上的刻画,我们截取铜壶上的一组刻画来欣赏。从这组刻画中我们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场面? 生:战争。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拿着弓和矛之类的武器,他们站在城墙上,那这几个人在攀登云梯,向城墙上攀爬,其中一个人已经掉了下来,身首异处。这边是陆战。我们看另一边,应该是水战,两船已经开始交战,有的人已经掉了下去。大家根据壶上的刻画想象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应该是怎样的? 师:是非常激烈的,是惊心动魄的。铜壶上的刻画,就是战国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入第7 课:战国争雄,来探索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规律。大家翻开课本第38 页。 【讲授新课】 师:我们之前讲到周朝分为两半:西周和东周,西周是约公元前 1046 年到公元前 711 年,东周又分为两半:春秋和战国,春秋是公元前 710 年到公元前 476年,那这节课要学的战国是哪一年到哪一年啊?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 师:我们在上一课讲到,春秋时周王室王权衰落,那到了战国时,周王的权力又有什么变化,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大家看一下。 师:“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仍称周天子为周王,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不提“周王”这个称呼了。这表示,战国时期的周王已经无足轻重了。 师:除了周王无足轻重,战国还有怎样的变化?这里有两幅图,一幅是春秋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