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原子核的组成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来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又为整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作了恰到好处的诠释,同时也为化学2 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原子的构成和同位素的相关知识,本单元中有关“原子核的组成”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化学学习和研究必须进入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认识、使用符号原子的组成。及质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出其中的一些规律;通过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元素的概念,认识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并区分它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质量数、核数、同位素的概念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拟人、讲述、练习、比较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它可以被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回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了解到了原子组成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原子核 【板书】 原子 核外电子 【引入】仅仅知道原子可以再分,是不是就可以满足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呢? 【情境创设】: 1.据报道,人类研制出了在一些西方阴谋家眼中具备“摧毁地球” 能力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新型加速器— — 大型质子对撞机(LHC)能重新建立一些条件,其中包括能量密度— — 在约 150 亿年前宇宙诞生之后仅仅10 亿分之一秒宇宙中存在的能量密度。有些人甚至认为它能造成人造黑洞并毁灭地球,当然,这是不可信的。 2.中子星的密度为10 的 11 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亿吨之巨!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简并电子压再也承受不起了: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