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 A.10-10cm; B.10-8m C. 10-10m D.10-13m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是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中 A. 绝大多数 α 粒子散射角接近 180 B. α 粒子只偏 2 ~3 C. 以小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大角散射 D. 以大角散射为主也存在小角散射 3、进行卢瑟福理论实验验证时发现小角散射与实验不符这说明: A. 原子不一定存在核式结构 B. 散射物太厚 C. 卢瑟福理论是错误的 D. 小角散射时一次散射理论不成立 4、如果用相同动能的质子和氘核同金箔产生散射,那么用质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是用氘核子作为入射粒子测得的金原子半径上限的几倍? A.2 B.1/2 C.1 D .4 5、在同一 粒子源和散射靶的条件下观察到 粒子被散射在 90°和 60°角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粒子数之比为: A.4:1 B.2 :2 C.1:4 D.1:8 CCDCC 2422201sin()()24dnZeNntdM 220121(1)4sin2mZerM 第二章 重点章 作业 2、3、9 1、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被能量为12.09eV 的光子激发后,其轨道半径增为原来的 A.4 倍 B.3 倍 C.9 倍 D.16 倍 2、氢原子光谱赖曼系和巴耳末系的系线限波长分别为: A.R/4 和R/9 B.R 和R/4 C.4/R 和9/R D.1/R 和4/R 3、氢原子赖曼系的线系限波数为R,则氢原子的电离电势为: A.3Rhc/4 B. Rhc C.3Rhc/4e D. Rhc/e 4、氢原子基态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分别是: A.13.6V 和10.2V; B –13.6V 和-10.2V; C.13.6V 和3.4V; D. –13.6V 和-3.4V 5、由玻尔氢原子理论得出的第一玻尔半径0a 的数值是: A.5.29×10-10m B.0.529×10-10m C. 5.29×10-12m D.529×10-12m 6、根据玻尔理论,若将氢原子激发到n=5 的状态,则: A.可能出现10 条谱线,分别属四个线系 B.可能出现9 条谱线,分别属3 个线系 C.可能出现11 条谱线,分别属5 个线系 D.可能出现1 条谱线,属赖曼系 7、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发出H线,则至少需提供多少能量(eV)? A.13.6 B.12.09 C.10.2 D.3.4 8、玻尔磁子µB为多少焦耳/特斯拉? A.0.927×10-19 B.0.927×10-21 C. 0.927×10-23 D .0.927×10-25 9、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氦离子He+的第一轨道半径是: A.2a0 B. 4a0 C. a0/2 D. a0/4 10、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e+处于第一激发态(n=2)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为: A.0.53×10-10m B.1.06×10-10m C.2.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