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_第1页
1/6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_第2页
2/6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_第3页
3/6
中国古代至今部分关于人性的观点 1 、 孔子 性近习远论 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 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 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战国初期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的人。世硕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自然质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世硕在肯定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3 、 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 性?告子做了界说,提出:“生谓之性”“食色,性也’。先天生来的本能为性,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因为食色为人人而生来皆具有的本能,所以为“性”。为善必须教导积累,为恶亦须诱发养成,故不为性。据此,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恶。人生来既不是善,亦不是恶。善恶是后天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所以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 4 、 孟轲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神镜。 5 、 老聃的自然人性论 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他认为。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6 、 庄周的自然人性论 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庄子认为,人人顺性命之情的自由活动,不受外物牵累,达到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这种人的人性,是非善非恶的。这种顺人的本性,是最圆满之性。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人是人生的自然素质。 7 、 荀况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后来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所讲的性,是指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伪”指人为、加工的意思。人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