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异同 Ⅱ、 思考与练习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予以指明)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C、愿无伐善,无施劳。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 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 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 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 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 D、裁:古义为“裁衣”,今义为“裁断” 3、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 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B、響: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 C、劝:古义为“勉励” 、“勉力” ,今义为“劝阻” 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 ,今义为“宫殿” 4、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转移现象的是 A、坟:古义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今义为“掩埋尸体的土堆” B、货:古义为“财物” 、“财产” ,今义为“商品” 、“货物” C、色:古义为“脸色” ,今义为“颜色” 、“色彩” D、睡:古义为“打瞌睡” ,今义为“睡觉” 1、以下各组成对的反义词,其反义关系与今义一致的是 A、高——低 B、穷——达 C、进——退 D、治——乱 6、以下各句中红色的字,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是 A、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B、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C、操虽託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三)简答题 1、根据以下例句,说明“恨”和“怨”二词古今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子为父死亡所恨。 (2)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3)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2、根据以下例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3)下流多谤议。 (4)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5)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 (6)冯唐已老听吹嘘。 (7)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8)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9)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3、说明下列例句中红色的成分的意义,并指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什么不同。 (1) 虽然,何以报我? (2)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3)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