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的颜色 品官仪袍--古代官服演变史 由于明代是继辽、金、元几个少数民族封建政权之后建立的 汉族封建政权,因此,统治者采取一系列举措,目的在于从心理 上消除胡人的影响,重振汉族封建统治者的威仪。因而,恢复古 代封建传统礼仪,便是明太祖制定衣冠服饰制度的指导思想。如 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制定的各项服饰制度,明代帝王的衮冕 服和通天冠服,便是从周、汉、唐时期的古服制沿袭而来的,而幞 头(展角)则是仿照唐宋两代的服制形式。这些冠式,在很大程度 上,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封建统治者的尊严、等第、端庄仪礼 风范,也反映出统治者政治心态和服饰文化心态。 明代的展角幞头,用漆纱制作,明政府规定,展角幞头长为 一尺二寸。一般是官员在早晚奏事、谢恩、见辞等面君的场合时 服用。其服饰礼仪规定的确立,则缘于多种因素:一是它可以作 为标志恢复汉制传统服饰形式之一,并且首先在官服上体现出 来。二是体现官员的儒士风度,理学儒教之风,在明代历久不衰。 故朝宫的仪表风范,必不可少。这种展角膜头的冠式在一定程度 上,可起正统、规范性作用。三是此冠式可表示臣下的尊恭和礼 仪。中国古代早就有正衣冠而见客的传统,何况是臣下面君呢! 这种冠式的设计本身,便含有对尊者端庄虔敬的文化意蕴在其 中。因此,它要求官员在穿戴服用时,须行为规范,投手举足,要 呈毕诚谦恭、谨小慎微之状,以示对帝威的恭敬、臣服。 ③乌纱帽。 乌纱帽是明代几种典型的官员冠服之一,外形与唐代初期 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但内构、帽饰却完全不同。乌纱帽通常是 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另外,在帽的后下端, 各自左右平展出二翅,翅为妖圆形,也是以铁制丝为框,遂用乌 纱,颇似现在的小型宫扇,但较其窄得多。这种帽子后来常被人 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 延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 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团领衫相配。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 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但带饰要按不同的品级而 定用物:如一品官员用玉带,二品官员用花犀,三品官员用金? 花,四品官员用素金,五晶官员用银级级花,六品、七品官员用 素银,八品、九品官员用乌角。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 1391年) 时,明政府又补充规定:公、侯、伯、驸马束带与一品官员相同,杂 职官员束带,则与八品、九品官员所用带饰相同。 ④巾帽。 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