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勤奋篇 悬梁和刺股 汉朝有一个人名叫孙敬,从小就喜欢读书,勤奋好学。孙敬每天晚上都学得很晚,为了避免发困,影响读书,他想了个办法:用绳子的一头拴住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一打盹,头一低,绳子就会把头皮揪疼,精神就又振作起来,这样又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孙敬勤学苦练,学习收获很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头悬梁”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个人名叫苏秦,他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然而,由于学识不够,总也找不到合适的事情。他心里想:一个人难道能这么没有志气吗?从此,他下决心发愤读书,读到深夜,要打盹了,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鲜血直流。于是,他又振奋起精神,坚持学下去。 苏秦就是这样刻苦勤奋读书,持之以恒,最终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锥刺股”的故事。 点评 “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要想有所成就,取得成功,勤奋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发散思维 可以用来歌颂刻苦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还可以论述成功的取得依靠勤奋踏实的学习与工作。不断付出,终有收获。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计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计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代饱学之人。 点评 诸葛亮如此珍惜读书时间,连老师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他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他也不是天生就很聪明,他也需要勤奋。勤奋是他如此智慧的原因。 发散思维 可以用来阐述天才出于加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