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峰江小学 董海燕一、教学内容:两大知识块:(1)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2)探究数字的排列规律。知识结构:二、《找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一)已渗透的知识梳理规律这块知识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中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渗透。比如:1、在整理 10 以内的加减法以及 20 以内的加减法时,出现的加法减法表,就要求孩子去寻找规律,这其中有些孩子找到了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是在一个一个多起来,和也是一个一个多起来。2、在第一册教材的 95 页中,安排了这么一道习题: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图待扫描)它就是在学生找出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每个钟面上时间的差是半小时,而得出的。3、在第一册教材的 113 页也有找规律的题目:(1)往下该怎么画(2)哪一行和其他三行的规律不同。 6 7 8 9 10 4 5 6 7 8 2 4 6 8 10 1 2 3 4 54、我们的学生也接触过无数这样的题目: 2 () 6 8 101 () 5 ( ) 9 等。5、在随堂练习中,也出现过找规律的大量题目。(待续)因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寻找规律的基础,他们对于找规律也并不陌生。地位 找规律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第八单元的内容,在 88-92 页。“探究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出现。有关探究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单元的学习是最简单的,在第二学段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三、教学目标(一)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育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育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二)编排特点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2.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三)本单元教学建议1.对“规律”的含义,可结合具体事例说明。2.根据儿童的特点,实行多种活动方式去发现、表示规律。3.注意实行先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沟通的学习方式。四、课时划分建议 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以及我上面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在课时划分上也因人而异.建议一:本单元的知识分为四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例1,例2,例3,例4,并加上练习十六的一和二. 第二课时:例5和练习十六的3 第三课时:例6的教学 第四课时:例7和练习十六的4,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