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摘要】:阅读教学应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转变教师角色,重视朗读,授之以“渔”四个方面总结出在阅读教学中的方法,力求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关键词】:激发兴趣转变教师角色重视朗读授之以“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发现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改善。本文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阅读教学方法。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而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二、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转变教师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教学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三、重视朗读,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有深刻的印象。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口语交际、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四、指导阅读,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的重要方法贵在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读理解一句之意,又通读理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