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临床评价中期报告讨论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伴随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治疗方法已被用于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电针疗法因其简便、易操作、无创、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采纳。不同频率的电针是否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有所影响,需要进一步讨论。讨论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临床评价。讨论方法:选取 2024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北京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讨论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纳低频电针与高频电针治疗。低频电针治疗组 40 例,采纳 2~4Hz 的低频电针刺激,每次治疗 30min,每周 3 次,连续治疗 8周;高频电针治疗组 40 例,采纳 50~100Hz 的高频电针刺激,每次治疗 30min,每周 3 次,连续治疗 8 周。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并进行评价。治疗效果采纳 Fugl-Meyer 运动评分表(F-M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最高为 100 分,越高表示恢复越好。讨论结果:低频电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 F-M 表评分分别为(41.2±8.7)分和(69.7±12.1)分,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高频电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 F-M 表评分分别为(43.4±9.5)分和(67.8±11.4)分,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 F-M 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发生。讨论结论:低频电针与高频电针治疗在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且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低频电针具有简便易操作、副作用小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