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思维:无知带来的是盲目自信,不是知识“认识你自己!"这句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认识自我的道路远比人们预期的还要漫长,它被各种困惑、实践、痛苦、成就感及顿悟时刻填满,甚至可能贯穿一生也“未完成”。今天分享的文章,介绍了一种自我认知的效应:达克效应。对它的了解,可以让我们规避误区,更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提升元认知能力。愿你读完本文后获得启发。01你在职场或者生活中是否会遇到这样的两类人。一类人能力一般,但却自持甚高,认为自己无所不会;另一种人,学识渊博,却为人谦虚,虚怀若谷。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呢?可能你心中已有答案,那如果避免成为第一类人呢。第一类身上的这种行为特征,就被称为达克效应(D-K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社会心理学邓宁和克鲁格研究这一现象的灵感来自于一场抢劫案。匹兹堡男子麦克阿瑟•惠勒(McArthurWheeler)试图抢劫一家银行,他在脸上抹满了柠檬汁。惠勒知道柠檬汁可以用作“隐形墨水”(柠檬汁加热后会氧化并转变成棕色)。因此,他认为给脸涂上柠檬汁会使他的面部特征变得无法识别或让别人看不到他。在他毫不费力地被抓住之后,警方向他提供了视频监控录像,他才发现自己的面部完全可以被识别到。他甚至还很惊讶,为什么自己的计划没有出现应有的效果。邓宁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这个案子时,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他与当时在同一所大学进行研究的克鲁格一起进行了研究实验,并将这一结果发表在论文上。02邓宁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 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 60%以上。后来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邓宁和克鲁格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 个笑话的有趣程度做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然后,让 65 名大学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把他们的评分对比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来排出名次。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学生,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而结果非常有意思: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