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我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浅谈我国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摘要】科学配置权力,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进展。本文将探究几种权力制约模式,并考察我国现行的监督机制,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权力制约,监督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假如不能及时科学配置权力,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很容易产生寻租与腐败现象。因此,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制约放到监督之前。十七大报告为目前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讨论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国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战略定位。这一系列文件对于法律规范我国的权力运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究几种权力制约模式,并考察我国现行的监督机制,然后分析现阶段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权力制约与我国现行监督体系 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权力制约模型大致分为四种,分权模式、以权利制约权利模式、以法律制约权利模式和以监督体系制约权利模式。分权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在各个权力之间,均衡分配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保持一种权力之间的均衡态势,相互牵制;以权利制约权利模式是指,在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分流的过程中,因国家权力而生并受法律义务所保障的公民的法律权利的行使,可以反过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扩张,这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以法律制约权利模式,即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强化法律的监督作用,达到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利的目的;以监督体系制约权利模式,通过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人民团体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式来达到对权利的制约。这种模式只作用于事后,而没有事前反应机制。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建立起权利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的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等,主要可分为执政党的自我监督和党外监督。党内监督主要靠政党内部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党外监督则是依靠非党组合和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我国主要是以法律制约和相应的监督体系制约权利来达到权利制约的目的,是属于民主集中式的权力结构,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结构。但是,伴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进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