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走近汉服 教学设计VIP免费

走近汉服 教学设计_第1页
1/8
走近汉服 教学设计_第2页
2/8
走近汉服 教学设计_第3页
3/8
走近汉服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美术是文化的载体。在服饰上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如何从蛮荒走向文明,建立起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一次经受历史的洗涤,从君主集权走向民主共和,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上的尊卑体系也被打破。一部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发展史。2,汉服极具美感。中国美术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自然中蕴含线条之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用灵动自然的线条塑造画面。汉服中也极力寻找线条的节奏韵律,展示流畅柔和、内敛含蓄的汉家之美。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观察法、比较法、实践法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汉服产生兴趣,进而探究汉服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1,在课堂的引入阶段,通过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2,展示有亲和力的卡通汉服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3,展示古代绘画或出土文物图片,增加课堂内容的严谨性。4,请学生模仿出土文物例如汉代折腰翘袖舞陶俑的舞姿,让学生能更好的代入情境,体会汉服的特点。5,朗诵今人词作,将课堂上体会到的身为华夏民族的自豪感抒发出来。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情感和价值:1,自信、自尊、自豪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是极其优秀自信的民族,由于其文化远超四方,曾经周边各国都纷纷以颁布法律的形式学习华夏的衣冠。作为中国人,应该有傲视四方的实力和自信。通过分析汉服的各种特点,增加学生对汉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说过“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的认同,身份辨异。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通过服装系统能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记忆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3,但晚清以降,曾经的天朝上国已不复存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也曾盲目洋化,过分追求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念。相反,华夏文化日渐式微,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破坏。而随着我国的复兴,中国再次跃升世界强国,这需要我们在文化上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重建具有独特民族特点的适应新社会发展的礼仪和道德系统,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引入:展示篆体"华夏",请同学辨认。问:”华夏的含义?”华夏为族名,是汉民族的前身。问:“那我们汉民族为什么要用它来作为我们民族的名称呢?”据《左传》记载:华为服章之美,夏为礼仪之大。我们汉民族是一个有着美丽服饰,良好礼仪的民族。以“华夏族”自居的,是生活在伊洛平原的中原之人,因其文化远高周围四夷,所以将生活其中的空间称作“中国”。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所指区域也随之扩大,基本与“华夏”同义。中国与华夏,也常被后来合称为“中华”。学习新内容:问:“既然我们是具有美丽服饰的民族,那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什么呢?”问:“是旗袍?中山装?唐装吗?”答:“汉服”。汉服的历史悠久,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貌的服装体系。今天我们就“走近汉服”,看看几千年中,我们汉族的祖先穿着的美丽服饰。我们先进入大弯中学版的时空隧道,如果你是一位即将从蛮荒迈入文明社会的有志青年,以下哪些物件是你拥有的呢?苹果?火种?文字?梳子?耳环?针?织机?学生讨论回答。苹果是19世纪才传入中国的,文字要到商周时候才出现。而火种,梳子,针和织机在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当中都有发现。既然有针和织机,那原始的服装就出现了。一.明礼制以序尊卑:1,我们来看看“黄帝染衣裳,虞舜画衣冠”。原始人穿着什么面料的服装呢?“上古衣毛而冒皮”。由于织机的发明,人类开始用植物原料生产出纺织品,汉服最早的样式上衣下裳出现。《易经》中称道黄帝、尧、舜的功德,首在“垂衣裳而天下治”。服装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上衣下裳的“裳”是什么呢?是裙装吗?它和现代的围裙很相似,由两片组成,一片遮前,一片蔽后。那它有什么缺点吗?两片合围中间会有缝隙,所以还要搭配裤穿着。古代和裳搭配的裤(胫衣)是什么样呢?和现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走近汉服 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