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文献综述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根据我们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在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生问题的研究可追溯一个世纪,列为特殊教育的对象的研究从 6 0 年代开始,我国真正引起重视是在 1 9 7 8 年之后。 一、 学习困难生的名称 1 .国内称差生、学习差生、成绩差生、学习困难生、 后进生。 2 .美国称为学习无能者。 二、 学习困难生的界定 由于西方国家视其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则视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故定义未能统一。 1 .美国定义:学习无能是指在获取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理化等学习能力上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异常者的通称。 2 .日本定义: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称为学习上的后进生。 3 .我国定义:学业不良学生是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他们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孩子。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1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不同看法 心理学产生以来,学派纷呈,形成许多相关理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解决方法,其中主要的一些理论有: 行为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可能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并且固定下来,但也可以通过对行为学习的各环节进行干预,从而矫正问题行为。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生,我们可以从小学甚至更早的“错误的习得性行为”中寻找原因,并通过行为训练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无意识中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防御的失败(如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在一定条件下(如环境刺激、环境变化等)转化为各种身心与行为问题。精神分析理论注重帮助求助者通过“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将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使其进入到意识中,转变为对个体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