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口语交际素养的评价 (执笔人 黄 力)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把原大纲中要求的“听话说话”改为了“口语交际”,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采用了“口语交际”这一提法。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观念上的改变;不仅是对口语交际内的涵的理解的变化,更会引起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体制的变革。下面,我们将结合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的新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这一部分的评价点和评价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口语交际的基本理念 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的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在解读新课标时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他还提出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1?。崔峦的讲话基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特点和要求,让我们对这部分的要求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我认为,要更好的把握口语交际的含义,我们还应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一开始,就明确的写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把语文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在口语交际中尤为重要。口语交际首先是工具性极强的活动。怎样了解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信息的流通是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合作与交流日益成为全球性的趋势,个人的生存状态越来越被他人影响和影响他人的现代社会,怎样合理有效的进行口语交际就成了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由于汉语教学在我国处于母语教学的地位,口语交际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是无时无处不在,它的工具性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有的人会认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不需要再有人与人的直接沟通了,口语交际已经不必要了,它的教学更是不需要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承认,互联网的普及会对口语交际存在的必要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了口语交际的存在。这是因为,口语交际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工具而存在的,它还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也就是它的人文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