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后病死畜禽处理 发生洪涝灾害时,大量畜禽因灾死亡,尸体腐烂,病原容易感染扩散,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环境;畜禽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袭,造成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血吸虫病、炭疽、猪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等多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 为做好灾后畜禽防疫工作,灾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及时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二是对饲养场内外环境和屠宰场、交易市场和畜禽尸体处理等场所消毒;三是加强动物疫病免疫接种;四是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确保畜禽饲料和饮水安全,确保养殖环境卫生。 一、病死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发生洪涝灾害时,由于死亡畜禽体内带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到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病。 (一)处理方法 及时打捞死亡畜禽尸体、集中处理。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深埋,深埋应选择高岗地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焚烧后深 1 埋处理,或直接投入无害化处理池,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集中定点进行化制处理。 (二)灾区畜禽尸体深埋处理技术要点 1.设施设备。根据死亡动物处理数量大小,准备好作业工具,如卡车(在卡车底层接触面铺垫塑料薄膜)、拖拉机、挖掘机、推土机、装卸工具、动物尸体装运袋(最好密封)等。运输车辆应防止体液渗漏,接触面应易于反复清洗消毒。 2.畜禽尸体运输。动物尸体最好装入密封袋,运输车辆密闭防渗,车辆和相关运输设施离开圈舍和掩埋点时应进行消毒。动物尸体不得与食品、活畜禽同车运送。 3.畜禽深埋坑选择。有足够封土掩盖,土壤渗透性不高(如土壤渗透性较高,掩埋点坑底至少高于地下水位 1 米),与江河、湖泊、池塘、井水等水体有一定距离,至少 100 米~150 米,另外要考虑便于动物尸体运抵,避开公共视野,距离居民区至少 100 米,避开洪水经常冲刷之地和岩石层。 特定情况下,饲养场死亡动物可考虑就地掩埋。零散小动物(如鸡等)可掩埋在树根下等地方。 4.掩埋坑体的挖掘。坑体体积一般为动物尸体体积的 2 倍到 4 倍。坑体宽度一般不小于 1.2 米,深度一般为 2 米,不超过 3 米,长度要能够容纳所有死亡动物。坑底应相对平坦。如果需要多个掩埋坑,坑间距不小于 1 米。坑体体积可按动物尸体估计重量计算:动物尸体体积(立方米)=动物尸体估计重量(千克)/1000。 25.掩埋方法及要求。在掩埋坑底铺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