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波动:重大论争的回顾与评论 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在不考虑国际经济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时,主要是总产出、失业和通货膨胀在短期中的相互关系和稳定性的理论问题,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本文概要回顾自凯恩斯以来,对宏观经济学影响最大的四个学派——老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新古典宏观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关于经济波动原因的重大论争,并给出笔者有别于国内现有文献的评论。 一、凯恩斯和老凯恩斯主义者 宏观经济波动原因的论争,至少可以追溯到 1936 年凯恩斯(J.M.Keynes)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不同意(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价格灵变,价格机制可以自动使供求均衡且均衡于充分就业状态的理论,否定了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他也不同意古典的“二分法”,即经济中货币呈中性,与实际因素基本没有联系的观点。他提出一种理论,将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直接联系在一起。凯恩斯学说的革命性精髓,是指出了市场内在地存在着不完全性:货币工资、价格、利率等不同程度的刚性(粘性)①,更为根本的是现实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人们的预期尤其是长期预期无法准确,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各种倾向和预期的波动,致使投资需求波动从而总需求波动。这些决定了市场失灵不可避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他对 1930 年代资本主义市场大萧条的诊断是,货币工资下降刚性使劳动市场无法连续出清,存在着非自愿失业;人们心理上的各种倾向和预期的波动──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流动偏好的不稳定,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经济通常均衡于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他开出的救治处方是,通过政府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今天看来,凯恩斯不仅创建了不同于古典学派的较为系统的宏观理论,提出了解救危机的宏观政策措施;而且继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之后,强调和论述了不确定性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凯恩斯的理论并不否认个体理性,而是强调个体理性选择的集成效应,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出现“合成谬误”。当经济前景不妙时,个体理性的反应是减少投资和消费,如果人人行为如此,则储蓄猛增而投资剧减,引起总需求不足,甚至经济危机。反之,经济前景看好时,人人争相投资,消费高涨,借贷无度,合成为储蓄剧减而投资猛增,引起总需求过度,继之是总供给和通货膨胀上升,为下一轮生产过剩留下隐患。“合成谬误”与“纳什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