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把“以教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是当下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如何解决这个课程改革“临门一脚”的难题呢?佐藤学说:“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堂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回到个体的学习。”在教室里组织这样的学习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事实上,这是一场更新教学观念,重建课堂文化的静悄悄的教育革命。首先,在教室里,不能不面对现在学生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对事、对物的不关心,对他人的不关心。而这种对事、对物、对人的冷漠态度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深刻的病理现象;如果不与这种“不关心”的虚无主义做斗争的话,推进真正的学习和让学习富有思想内涵是不可能的。因此,佐藤学认为,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在他的实验学校,教师把培育班上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作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的第一步。越是不懂的学生越会产生这样一种倾向一一不寻求同学的帮助,试图凭借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试图凭借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因此,他们总是孤立无助、失败、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差生。就凭这一点可以看出,必须对差生做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其次,必须重新认识“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教育要培育学生成为自立、自律的学习者,这是没有异议的。佐藤学说:“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所谓“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的互动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佐藤学说:“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