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nrRTKs)。 如图 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 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当 RTKs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 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 RTKs 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 RTKs 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当 TKI 进入肿瘤细胞后,与 RTKs 在胞内的ATP 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 RTKs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生长因子 RTK RTK 二聚化 RTK 自 磷酸化 RTK 激活 胞内信号 蛋白激活 下游信号通路启动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治疗范围广、疗效高 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 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分类 品名 靶点 作用特点 单靶点 伊马替尼 Abl-Bcr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单靶点,出现了耐药性问题。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可以克服伊马替尼耐药 吉非替尼 EGFR 厄洛替尼 EGFR 多靶点 索拉非尼 VEGFR-2,3,PDGFR,Raf,Flt-3 多靶点,既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又抑制了肿瘤血管的形成。 达沙替尼 PDGFR,Bcr-Abl,Src,c-kit 舒尼替尼 VEGFR,PDGFR,Flt-3,c-kit 拉帕替尼 EGFR,HER2 尼洛替尼 PDGFR,Bcr-Abl,c-kit 帕唑帕尼 VEGFR-1,2,3,P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