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课实施意见一、总则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载体,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意见。第一条大学生社会责任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出发点,以服务校园、服务社区、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为落脚点,不断改革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一步探索学生德育教育新载体、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第二条大学生社会责任课是指为提升在校学生的爱心、信念、责任,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延伸社会服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而开设的公益服务性质的德育公共课。社会责任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做合格学生、合格公民、德育先锋。其内容是在校内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争做合格大学生;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争做合格公民。第三条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校大学生社会责任课领导小组。下设学校大学生社会责任课指导中心(简称指导中心),指导中心设在学生处、团委,学生处长任指导中心主任。各二级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副院长为副组长的相应领导小组和社会责任课指导中心(简称二级学院指导中心)暨大学生社会责任课教研室,二级学院指导中心设在团总支、学生办,由学院主管学生副院长、团总支书记或骨干辅导员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接受教务处的业务指导,教研室主任享受学院规定相关待遇。各班级也要相应成立社会责任课实施小组。第四条大学生社会责任课是一门德育课,是公共必修课,是实践类课程,列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本课程修满为3学分。本课程成绩以学期为单位,由参与校内集体活动和校外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两部分组成,通过实施德育考评方式考核,考评成绩积分达标方为合格。二、基本原则第五条全员参与原则。凡在读的全日制学生均要参加,并实现全员、全覆盖。本课程与毕业挂钩、与评优奖先挂钩、与干部任职挂钩、与党员发展挂钩。第六条逐级认定原则。学校认证和核查主管部门为学校大学生社会责任课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认证和核查部门为二级学院指导中心(团总支、学生办),实行逐级认定,以确保社会责任课工作的真实性。第七条校内外结合原则。本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校内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积极参与校内活动做起,养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奉献观念,争做合格大学生。校外深入社区、深入社会、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模范遵守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争做合格公民。第八条奖惩并举原则。每学期学校、各二级学院指导中心对每名学生的社会责任课落实情况进行梳理、总结表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弘扬正能量。对德育考评积分未达到60分者为不合格,应申请校园义工补偿,校内义工进行补偿仍达不到绩点的,不能毕业。三、社会责任课活动的重点领域和岗位形式第九条社会责任课的重点对象和领域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身边,突出参与校内活动、服务学校、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在校内以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活动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为重点。在校外,以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以及社会公益事业为重点服务对象,把社会救助、慈善公益、赛会服务、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矫正、普法宣传、科普咨询和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做到学生社会服务与“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与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争做合格公民、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具体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