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① 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是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② 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③ 书札、序跋、杂说:更能体现其文学成就,这类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是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