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0中国古代小说研究1.P1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性:两种小说观念(史家小说和文学小说)、两种小说文体(文章类别文化典籍和叙事性文学体裁)、两种小说语体(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先后出现和长期并存。2.P4中国古代小说特殊性形成的原因:文学小说观和史家小说观是对立的,它反映了对小说文学性质认识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异又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文化和文学观念的对立、以诗文为正宗的雅文化和以小说戏剧为代表的俗文化的对立。它造成了古代小说两种文体和语体递代和并存的特殊现象。3.P1小说: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最早是作为内容(话语)而非形式(文体)。4.P1“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鲁迅认为“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5.P1《荀子·正名》又有“小家珍说”一语: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6.P2东汉桓谭、班固先后提出“小说家”的概念,表明“小说”已经成为一种言语形式——文体。7.P2“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桓谭。8.P2班固正式将小说家列入诸子十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居。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说,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9.P2汉志中首次著录了小说家十五家三百八十篇。10.P2秦汉时期小说的基本特征:形式上为残丛小语集合而成的短书,内容上记述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价值上具备某种认知教化功能但仍属于小道。11.P3在唐传奇文出现以前,所有小说都是成集而非单篇。12.P2明胡应麟说:汉《艺文志》所谓小说,盖亦杂家者流,稍错以事耳。分“小说”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13.P2鲁迅指班固所著十五家: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14.P3凡杂说短记,不本经典者,概比小道,谓之小说。15.P3唐代小说文体成熟。16.P3北宋初李(日方)等编宋以前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把《李娃传》等优秀唐传奇列为“杂传记”。17.P3《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仅收唐传奇文3篇。18.P3北宋赵令(田寺)、南宋初洪迈始称唐传奇为“小说”。19.P3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将小说划为三类:其一叙述杂事(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等),其二记录异闻(山海经、搜神记等),其三缀辑琐语(博物志、述异记)。20.P3视小说为闾里小知的小道观,和视小说为补史之阙的裨史观,是史家小说观的主要内容。其杂文体观认为小说只是一种包含文学因素的文章类别而非文学体制。21.P3文言小说文体,主要是在史家小说观念影响下发展的,它包括具有文学因素的早期形态(杂史、杂记,后发展为笔记体),和具备文学性质的成熟形态(由杂传体发展的传奇体),但不应包括虽列入历代史籍小说类的非叙事性文体。22.P4文学小说观念是在产生于说话技艺的通俗语体小说基础上形成的。23.P4三国时“俳优小说”、唐代“市人小说”、“人间小说”都是讲短故事的技艺。24.P4北宋时,“小说”正式成为“说话”的主要门类之一。25.P4“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之后小说即指小说话本,到明中后期,成为包括通俗语体、文言语体在内的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的通称,如谢肇淛《五杂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等。26.P5文言小说起于史,通俗小说起于话。由于话在一定程度上与史的叙事传统相衔接,因此可以说全部中国小说都是通过史的中介与其本根神话传说连接起来的。27.P5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这些口传今人为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这条演进道路不但使中国古代小说获得了早期形成的条件,而且给小说艺术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史的烙印。28.P7从《金瓶梅》和拟话本起,小说功能从讲述向阅读转变,小说结构从单纯故事形态(故事中心体)向叙事散文(人物中心体、人物传记体)形态转变,体现了小说发展话的传统对史的传统的进一步吸收。29.P7吴敬梓“仿唐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