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摘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100%投入的教师,才能有100%满意的教育。”“没有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何谈有生机的下一代。”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及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本文重点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1966年,美国作家格林尼(Greene)出版了一部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burning—outcase)的小说。从此,“枯竭”或“倦怠”就进入了我们视野。“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100%投入的教师,才能有100%满意的教育。”“没有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何谈有生机的下一代。”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教师个人发展及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本文重点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学校方面的原因:1.工作时间过长。做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实在太忙了。很多教师做班主任的同时又兼任至少2个班的教学,每天忙得团团转。人们以为教师是知识分子,可教师觉得自己就是个做苦力的,时间永远不够。仔细算一下高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一共有十几项,包括教学(有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查阅资料、出练习题);学生管理(有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行为管理、班级管理);校外辅导(有兴趣小组和活动课、监考);学校任务(有学习、开会、进修、管理仪器、档案、应付各类检查等)。这么多工作到底有多少是有实际意义的,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总觉得力不从心,想到要永远这样做下去,真是没劲。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2.学校管理制度僵化。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僵化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3.评价标准偏颇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4.人际关系失调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