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及运用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和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 及借喻三类。 明 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 动也不动,彷如 石像。 (本体) (喻词)(喻体) 隐 喻 [暗 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 是 荷叶, 我 是 红莲。 (本体) (喻体)(本体(喻体) 借 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二、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成功与否,就看所创作的句子是否把物当人来写,看有没有人一样思想、行为,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那么,我们如何来创造拟人句呢? 第一步,分析事物,寻找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相似的言行、思想。如: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又如饮料瓶放桌上,我们可以想象成为饮料瓶站在桌上;蚂蚁在地上爬,我们可以想象成为蚂蚁悠闲地在散步;蜜蜂在花丛间采密,我们可以说是拎着花篮在舞蹈。 第二步,添加感情,写活事物。 人们的基本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把人类神态、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赋予物以“人性化”,让物开口说话,让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第三步,升华灵性,过目不忘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正的拟人句,还要从思想内涵中下功夫。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句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找出其独特的“灵性”,让人们一看就过目不忘。 练习: 1、小河向东流。 改:小河欢快的唱着歌向东奔西跑 2、螃蟹煮熟了。 改: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3、水稻成熟了。 改:水稻笑弯了腰。 4、高梁成熟了。 改:高梁涨红了脸。 5、大地上有白雪。改:大地披上了一层白雪。 6、大树在路边。 改:大树站在路边。 三、什么叫排比?在一个句子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的修辞手...